相约七夕•采摘甜蜜|中国 · 河南第二届七夕葡萄采摘节在鲁山县辛集乡举行

文艺动态  发布日期:2018-08-12  【关闭窗口】

作品来源:本站原创

  2018年8月12日,助力扶贫·相约七夕·采摘甜蜜“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”河南·鲁山第二届七夕葡萄采摘节在鲁山县辛集乡举行。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刘万福,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留根,县政协副主席、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邢春瑜,县文联主席郭伟宁,市民协副主席、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袁占才,辛集乡乡长刘金光出席采摘节开幕式。

刘万福宣布河南·鲁山第二届七夕葡萄采摘节开幕。

李留根在讲话中说: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她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的文化记忆。希望通过此次活动,促进葡萄产业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,推动中国牛郎织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使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,为助力生态宜居、富裕文明、平安幸福新鲁山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邢春瑜主持葡萄采摘节开幕式。

刘金光在致辞中说,举办七夕葡萄采摘节,旨在以葡萄为媒,展辛集风采,搭开放平台,兴富民产业。感谢上级领导、各届宾朋对辛集乡脱贫攻坚工作、经济文化发展一如既往的支持,热情好客的辛集人民欢迎大家品尝美味葡萄,享受采摘乐趣。

鲁山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民土风情独特,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祥地。鲁山县辛集乡境内,鲁峰山有鲁峰独秀之称,为鲁山八大景之首。这里风景秀美、人杰地灵,盛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。辛集乡自古就有种植葡萄的传统习俗,目前种植面积达5000亩,年产值6000余万元,辐射带动了张店、让河、马楼、鲁阳、仓头等十余个乡镇规模化种植葡萄,总面积数万亩,远销四川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西等省,已发展成国家农业部认证的万亩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。

此次助力脱贫 · 相约七夕 · 采摘甜蜜“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”七夕葡萄采摘节活动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、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,平顶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中共鲁山县委、鲁山县人民政府承办,平顶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、中共鲁山县委宣传部、鲁山县总工会、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、鲁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鲁山县辛集乡党委政府、鲁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。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助力脱贫攻坚,为更多建档立卡的贫困果农推销产品,让更多人亲近大自然,体验鲁山风土人情,品味鲁山葡萄的独特人文内涵。

看俺家的葡萄!

葡 萄 采 撷

葡 萄 架 下

  在葡萄园里,新时代的“牛郎织女”要赛一赛劳动本事,瞧!他们蓄势待发。

一起分享劳动的甜蜜……

鲁山牛郎织女民俗文化传承特点

   文\袁占才

一、鲁山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中的不同点

民俗专家们指出,民俗文化在产生和流布过程中发生着变异。民俗文化为多元文化,自原生之地外延,在一个地方的流布与传承中,根据其风俗、语言、文化特点,在其口口相传中产生了流变。

作为原生之地,就鲁山来说,关于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的主要情节是相同的,但就其具体细节来说,又有不少差异,人们的说法不尽一致,甚至一说、二说、三说都有。例如牛郎嫂子的姓氏,一说蔡氏,一说马氏。关于织女洗澡时所穿衣服,有说穿的红衣,有说穿的紫衣,有说穿的彩衣。关于牛郎分家时所分得的家产,一说只分得一头老牛,一说分得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。牛郎所放牛的颜色,有说是黄牛,有说是白牛,也有说是金牛。

二、鲁山牛郎织女文化历史渊源及史志记载

鲁山县地处河南省中部偏西,伏牛山东麓,境内文化底蕴丰厚,人文景观博大精深,民俗文化独具一格,传说故事俯首皆是。

关于牛郎织女文化,鲁山史籍中记载很多:

明•嘉靖《鲁山县志》是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。志中记载了一个“峒寨”即“牛郎峒”。志载:“牛郎峒,在瑞云观下半山,南面,内立牛郎神,民间凡马、牛生疾者,祈祷有应”。

清•康熙《鲁山县志》载鲁山风俗:“七月七日,浮瓜李,妇女穿针堂中,看巧云,名乞巧。”“七月望日,门前画灰圈,焚楮追先亡”。康熙志并对“乞巧”予以解释:“旧时民间风俗,妇女于夏历七月七日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,谓之乞巧”。

清嘉庆《鲁山县志》亦有“七夕节乞巧”的记述。

1994年版新编鲁山县志在“概述”篇中,明确记述道:“历史上有名的丝绸,质地优良,借鲁山坡牛郎织女传说,称鲁山绸为‘仙女织’”。从这些句子中足可见证这个传说故事在鲁山的渊源流长。

三、鲁山牛郎织女文化胜迹与考古发现

鲁山县城东8里许有山曰“鲁山坡”。以鲁山坡为轴心,在坡顶、坡腰及山脚下,有大量的牛郎织女文化遗存、遗址和名胜古迹。如牛郎织女殿、牛郎洞、孙义村、孙氏祠堂、九女潭。天河。九女庙、天爷庙遗址、七夕古庙会等。

牛郎织女殿。位于鲁山坡瑞云观后殿。殿内一楼敬奉牛郎织女像,祀牛郎织女彩塑,二楼供奉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像,塑像年代无考。

牛郎洞。位于鲁山坡南山半腰朝阳坡之山崖处,自然穴窟。2008年春节后,县文物所会同辛集乡党委政府对该洞周围进行发掘,出土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各代砖及瓦、石、陶、铁等文物,洞口下方两边发现出汉代垒砌的五字方砖。说明此洞在汉时香火即十分旺盛。

孙义村。因牛郎孙守义生于该村,故名,该村人口现有1100口,80%为牛郎后裔,尊牛郎织女为祖先,玉皇大帝为外爷。

七夕古庙会。在辛集街。因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而起,会期三天。阴历的七月初六、初七、初八,起会年代已不可考。古会一般大戏一台,有时两台,多演牛郎织女戏。会上“牛绳”规模最大 。

四、鲁山牛郎织女文化民风民俗

鲁山坡周围有很多关于牛郎织女的山歌在传唱,有很多民谣在口头流布。因为这个传说故事的存在,很多民风民俗衍生到鲁山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,例如对于牛的崇拜,把牛看作是家庭的一员,饲养上十分讲究。

鲁山自古至今就有七夕乞巧的习俗。织女心灵手巧,是女孩们崇拜的偶像。七夕之夜,仰望星空,女孩们把瓜果摆在院中,双手合十,心中默念,虔诚祈祷牛郎织女相会,乞求织女心意传道赐授技艺,是日夜,男男女女去到葡萄架下,不怕露珠玷衣,屏神敛气,听取牛女在天上相会时喁喁私语,卿卿情话。

作为地方性的根深蒂固的传承,鲁山的牛郎织女文化更多的是对于牛郎织女纯真爱情的讴歌和赞美,所谓的“地上鲁山坡,天上联银河,牛女来相会,人间幸福多”是也。伤感与悲凄的成分已不多见。让我们共同祈祷天下有情人象牛郎织女一样永远恩爱和谐。

鲁山文学艺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

上一篇:    下一篇:


主办单位:鲁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:鲁山县文化中心四楼县文联 电话:0375-5096600 管理平台入口

相约七夕•采摘甜蜜|中国 · 河南第二届七夕葡萄采摘节在鲁山县辛集乡举行

2018-08-12  文艺动态

作品来源:本站原创

  2018年8月12日,助力扶贫·相约七夕·采摘甜蜜“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”河南·鲁山第二届七夕葡萄采摘节在鲁山县辛集乡举行。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刘万福,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留根,县政协副主席、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邢春瑜,县文联主席郭伟宁,市民协副主席、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袁占才,辛集乡乡长刘金光出席采摘节开幕式。

刘万福宣布河南·鲁山第二届七夕葡萄采摘节开幕。

李留根在讲话中说: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她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的文化记忆。希望通过此次活动,促进葡萄产业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,推动中国牛郎织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使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,为助力生态宜居、富裕文明、平安幸福新鲁山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邢春瑜主持葡萄采摘节开幕式。

刘金光在致辞中说,举办七夕葡萄采摘节,旨在以葡萄为媒,展辛集风采,搭开放平台,兴富民产业。感谢上级领导、各届宾朋对辛集乡脱贫攻坚工作、经济文化发展一如既往的支持,热情好客的辛集人民欢迎大家品尝美味葡萄,享受采摘乐趣。

鲁山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民土风情独特,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祥地。鲁山县辛集乡境内,鲁峰山有鲁峰独秀之称,为鲁山八大景之首。这里风景秀美、人杰地灵,盛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。辛集乡自古就有种植葡萄的传统习俗,目前种植面积达5000亩,年产值6000余万元,辐射带动了张店、让河、马楼、鲁阳、仓头等十余个乡镇规模化种植葡萄,总面积数万亩,远销四川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西等省,已发展成国家农业部认证的万亩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。

此次助力脱贫 · 相约七夕 · 采摘甜蜜“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”七夕葡萄采摘节活动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、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,平顶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中共鲁山县委、鲁山县人民政府承办,平顶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、中共鲁山县委宣传部、鲁山县总工会、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、鲁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鲁山县辛集乡党委政府、鲁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。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助力脱贫攻坚,为更多建档立卡的贫困果农推销产品,让更多人亲近大自然,体验鲁山风土人情,品味鲁山葡萄的独特人文内涵。

看俺家的葡萄!

葡 萄 采 撷

葡 萄 架 下

  在葡萄园里,新时代的“牛郎织女”要赛一赛劳动本事,瞧!他们蓄势待发。

一起分享劳动的甜蜜……

鲁山牛郎织女民俗文化传承特点

   文\袁占才

一、鲁山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中的不同点

民俗专家们指出,民俗文化在产生和流布过程中发生着变异。民俗文化为多元文化,自原生之地外延,在一个地方的流布与传承中,根据其风俗、语言、文化特点,在其口口相传中产生了流变。

作为原生之地,就鲁山来说,关于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的主要情节是相同的,但就其具体细节来说,又有不少差异,人们的说法不尽一致,甚至一说、二说、三说都有。例如牛郎嫂子的姓氏,一说蔡氏,一说马氏。关于织女洗澡时所穿衣服,有说穿的红衣,有说穿的紫衣,有说穿的彩衣。关于牛郎分家时所分得的家产,一说只分得一头老牛,一说分得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。牛郎所放牛的颜色,有说是黄牛,有说是白牛,也有说是金牛。

二、鲁山牛郎织女文化历史渊源及史志记载

鲁山县地处河南省中部偏西,伏牛山东麓,境内文化底蕴丰厚,人文景观博大精深,民俗文化独具一格,传说故事俯首皆是。

关于牛郎织女文化,鲁山史籍中记载很多:

明•嘉靖《鲁山县志》是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。志中记载了一个“峒寨”即“牛郎峒”。志载:“牛郎峒,在瑞云观下半山,南面,内立牛郎神,民间凡马、牛生疾者,祈祷有应”。

清•康熙《鲁山县志》载鲁山风俗:“七月七日,浮瓜李,妇女穿针堂中,看巧云,名乞巧。”“七月望日,门前画灰圈,焚楮追先亡”。康熙志并对“乞巧”予以解释:“旧时民间风俗,妇女于夏历七月七日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,谓之乞巧”。

清嘉庆《鲁山县志》亦有“七夕节乞巧”的记述。

1994年版新编鲁山县志在“概述”篇中,明确记述道:“历史上有名的丝绸,质地优良,借鲁山坡牛郎织女传说,称鲁山绸为‘仙女织’”。从这些句子中足可见证这个传说故事在鲁山的渊源流长。

三、鲁山牛郎织女文化胜迹与考古发现

鲁山县城东8里许有山曰“鲁山坡”。以鲁山坡为轴心,在坡顶、坡腰及山脚下,有大量的牛郎织女文化遗存、遗址和名胜古迹。如牛郎织女殿、牛郎洞、孙义村、孙氏祠堂、九女潭。天河。九女庙、天爷庙遗址、七夕古庙会等。

牛郎织女殿。位于鲁山坡瑞云观后殿。殿内一楼敬奉牛郎织女像,祀牛郎织女彩塑,二楼供奉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像,塑像年代无考。

牛郎洞。位于鲁山坡南山半腰朝阳坡之山崖处,自然穴窟。2008年春节后,县文物所会同辛集乡党委政府对该洞周围进行发掘,出土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各代砖及瓦、石、陶、铁等文物,洞口下方两边发现出汉代垒砌的五字方砖。说明此洞在汉时香火即十分旺盛。

孙义村。因牛郎孙守义生于该村,故名,该村人口现有1100口,80%为牛郎后裔,尊牛郎织女为祖先,玉皇大帝为外爷。

七夕古庙会。在辛集街。因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而起,会期三天。阴历的七月初六、初七、初八,起会年代已不可考。古会一般大戏一台,有时两台,多演牛郎织女戏。会上“牛绳”规模最大 。

四、鲁山牛郎织女文化民风民俗

鲁山坡周围有很多关于牛郎织女的山歌在传唱,有很多民谣在口头流布。因为这个传说故事的存在,很多民风民俗衍生到鲁山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,例如对于牛的崇拜,把牛看作是家庭的一员,饲养上十分讲究。

鲁山自古至今就有七夕乞巧的习俗。织女心灵手巧,是女孩们崇拜的偶像。七夕之夜,仰望星空,女孩们把瓜果摆在院中,双手合十,心中默念,虔诚祈祷牛郎织女相会,乞求织女心意传道赐授技艺,是日夜,男男女女去到葡萄架下,不怕露珠玷衣,屏神敛气,听取牛女在天上相会时喁喁私语,卿卿情话。

作为地方性的根深蒂固的传承,鲁山的牛郎织女文化更多的是对于牛郎织女纯真爱情的讴歌和赞美,所谓的“地上鲁山坡,天上联银河,牛女来相会,人间幸福多”是也。伤感与悲凄的成分已不多见。让我们共同祈祷天下有情人象牛郎织女一样永远恩爱和谐。

鲁山文学艺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©鲁山县文联